關於「資本主義」不等於「市場經濟」,以及「自由市場資本主義」

過去這兩個多月,為了填補自己對於「自由」、「民主」、「人權」等當代崇尚的價值背後的思想內涵及其歷史脈絡,總算稍微接觸一點自由主義的東西。十一月底也民於其部落格登出〈自由〉一文,初次閱讀時正好又是沒有動力的時候,讀完頓時精神百倍,比喝Espresso還有效!不過關於自由主義的概念叢結實在是太豐富了,與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牢牢地交織,一時半刻要能夠獲得一個比較完整的圖像,還有賴更多時間的閱讀與反思。所以雖然閱讀了〈自由〉一文多次,但是想要寫出較有質量的文章作為回覆,火候仍舊不足。倒是前些日子閱讀的《企業理想國》[1]中,對於「資本主義」不等於「市場經濟」此一關係的釐清,可以說是當頭棒喝,因為我從沒有認真思考過兩個概念的差異,同時也對於也民在文中(第三段第三行)所使用、也是常常看見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一詞一併玩味了一番,希望藉此讓自己對觀念的掌握更精準。

「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可比嗎?

在思考資本主義為何不等於市場經濟時,首先遭遇的問題是:兩者是否為同等的事物?也就是,兩者的單位是否相同?我會覺得,「資本主義」(Capitalism)與其說是一種經濟制度,實則更近似於一種意識形態[2]ideology),對社會懷抱著特定的想像,並且有具體的行動綱領,即資本要不斷積累。而「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或者說自由市場(free-market)、自由市場經濟(free-market economy),則為一種經濟制度,主要與「計畫經濟」(planned economy)為對張;但市場經濟應可說是古典自由主義[3]意識形態的具體展現。我想應該也是基於兩者此番的差異,因此也才能利用制度與意識形態組合構出「自由市場資本主義」((Free-)Market Capitalism)或是「資本主義式的市場經濟」((Free-Market) Capitalist Economy)等複合名詞[4],否則以制度加上制度構成複合名詞也是挺怪的。

有了上面的想法之後,回頭檢視《企業理想國》,發現作者之所以能夠將兩者拿來對比,是因為作者將兩者均視為「經濟制度」。想了一下,覺得似乎也不是不合理,因為若書中的「資本主義」一詞指的是「資本主義之下所衍生的經濟制度」,以之來跟「市場經濟」做比較,兩者的單位就都是「制度」了。實際上,制度本身程度上也是意識形態再現(represent)的形式之一,是故作者也才能洋洋灑灑做出了一個比較表格,比較「資本市場與市場的主要差異」(Capitalism Against the Market),並且花了一個章節的篇幅來解釋那張表格,呈現如下:
   


資本主義
Capitalism
健康的市場
Healthy Markets
主宰力量
Dominant Attractor
Money
生命
Life
目的
Defining purpose
讓有錢人以錢滾錢

Use money to make money for those who have money
運用可取得的資源,
以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
Employ available resources to meet the basic needs of everyone
公司規模
Firm size
非常大
Very large
中小型
Small and medium-size
成本
Costs
轉嫁給大眾
Externalized to the public
使用者付費
Internalized by the user
所有權
Ownership
非個人、外來業主
Impersonal, absentee
個人、本地業主
Personal, rooted
金融資本
Financial capital
全球化、無邊界
Global with no borders
本地/本國、清楚的邊界
Local/national with clear borders
投資目的
Purpose of investment
攫取個人最大利益
Maximize private profit
增加有益的成果
Increase beneficial output
利潤扮演的角色
The role of profit
本身是目的,
用來追求最大利潤
An end to be maximized
本身是誘因,
用來使投資有助於生產
An incentive to invest productivity
協調的機制
Coordinating mechanisms
由大企業一手主導
Centrally planned by mega-corporations
自我組織的市場和網絡
Self-organizing markets and networks
合作
Cooperation
行於競爭者之間,
用以逃避競爭的約束
Among competitors to escape the discipline of competition
行於個人和社群之間,
用以提升公共利益
Among people and communities to advance the common good
競爭的目的
Purpose of competition
淘汰不適者
Eliminate the unfit
促進效率和創新
Stimulate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政府扮演的角色
Government role
保護資產的利益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property
提升人類的利益
Advance the human interest
貿易
Trade
自由
Free
公平且平衡
Fair and balanced
政治取向
Political orientation
菁英統治,金錢民主
Elitist, democracy of dollars
平民統治,人民民主
Populist, democracy of persons

Korten能夠整理出這樣一個表格,當然有他的一番立論。他主張,我們應該回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重新發現市場經濟的理想型態。在市場經濟的理想體制下,小型賣方和買方會基於個人的需要和利益,做出買賣的決定。在這種互動下,社會的生產資源便可進行公平且對社會最有利的分配[5]。因此,這是最完美也最民主的自我組織(self-organizing)的經濟體制,它是生命與生命互動過程的自然產物。相對而言,作者將資本主義比喻為癌細胞,會將自己偽裝成正常細胞(市場經濟),危害經濟社會的健康,是人為環境下的變形產物。為了更清楚傳達作者的觀點,就讓作者自己說說話吧:

市場是人類一種了不起的體制,可匯聚眾人的多種選擇,讓生產資源得以有效與公平地分配,進而滿足人類的需要,但市場是否能正常發揮功用,則取決於幾項重要的條件[6]。資本主義認識到,市場所塑造著理想國度是眾人的憧憬,於是它便批上市場的外衣,滿口市場經濟的論調,但它真正的意圖卻是謀求自身的成長,因此它其下的重要機構便開始有計畫地摧毀市場的正常運作。這些重要機構排除了用以保護人類和環境利益的管制措施、消除了經濟邊界以擺脫國家力量的統治、封鎖了消費者取得基本資訊的管道、試圖獨佔對人類有益的科技,並透過合併、併購、策略聯盟以及其他反競爭的手段,破壞市場自我組織的能力。

這些重要機構身為金錢世界的代理人,正一步步地侵蝕市場正常運作所需要的條件。它們一手掌握了錢的製造,藉此掌握生產性資產的所有權,壯大自己的勢力,然後挾著這股勢力重塑文化、改寫商業規則,並限制消費者的選擇。健康市場經濟的目標和責任因而遭到顛覆,成就了金錢呼風喚雨的地位,讓金錢本身的繁殖成為經濟生活的首要目標[7]

作者褒市場經濟而貶資本主義;在不同價值觀的引領之下,資本主義意義下的市場與市場經濟意義下的市場具有不同內涵了。

我的理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

撇開Korten以帶有褒貶的口吻來劃分兩者的差異,且讓我以「權力關係」的角度嘗試梳理「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的不同之處:首先,資本主義最明顯且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確認行動者的「階級性」,藉由資本家(owners)與工人(workers)兩組社會行動者的劃分,其權力關係是以「垂直的支配關係」開展,為一種不平等的關係。相較來說,市場經濟的背後既然是古典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所預設的行動者則更接近於「平等」的個體,換言之並不存在明顯的階級性,而且市場經濟強調體制不受任何外力影響,行動者之間能夠更為公平地進行交換(交易),因此權力關係趨近於「水平的流動關係」。惟須注意的是,此種「平等」只能算是一種表面上的平等,並非實質上的平等。複合名詞「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以「資本主義」為本質而標榜「自由市場」,以權力關係詮釋之,本質仍為垂直的支配關係,是資本主義原型的衍生物;雖其以權力的水平關係作為訴求,但並不等同於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對於「資本」的看法也截然不同。資本主義追求資本的「最大化」(maximization),因此資本必須不斷的積累;相對而言,市場經濟則追求資本的「最適化」(optimization),注重資本最合理的分配,這點也揭示在上表中的「投資目的」與「利益扮演的角色」兩項目。再度以同樣的邏輯推論,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既然屬於資本主義家族,也就在追求資本的「最大化」;打著「自由」的大旗,它企圖在政治光譜上靠近自由主義,提高與市場經濟的相似度,成為自由民主國家的經濟制度顯學,同時也與國家資本主義劃界。
針對市場經濟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我們可以做出更細緻的區分。同樣標榜「自由」,背後的內涵可能不盡相同。就像買蘋果,以品種來分有富士蘋果、五爪蘋果、和蜜蘋果等,以產地來分則有台灣、日本、美國、智利等;因此也就帶出了檢視「(自由)市場經濟」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兩者當中的「自由」的重要性。礙於學識的缺乏,面對兩顆擺在眼前的蘋果,現在的我只能嘗試描摹咬下的第一口滋味,還請容許這絲不夠深刻的想法在此野人獻曝。自由,消極地講具有「免除」(free from)的概念,積極地講則包含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在我看來,「市場經濟」所說的自由涵蓋了消極與積極面向,但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所指涉的自由則捨棄了自由的積極面向,只保留消極面向。在資本最適化的法則之下,金錢只是手段,人我關係是被考慮進去的,行動者對自我的完全負責,代表的是他將對他人的尊重、對環境的影響考慮進去,因此行動者也同時對社會負責;在資本最大化的法則之下,金錢成為目的,人我關係不被考慮進去,只要能夠累積資本,行動者無所不用其極,就算行動的後果必須支付龐大的環境成本、社會成本,都是被鼓勵的行動。

最後,就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再度為兩者「自由」概念的不同內涵做佐證。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我想兩者皆認同看不見的手乃市場秩序的指導性原則。經濟學第一課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利的,當每個行動者自由地追求自利的時候,恰巧會達成社會公利的極大值。所以看不見的手不僅促成了價格機制,未預期後果(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正是社會最大公利;這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強力放送的論述。然而,單單強調看不見的手這個面向可能會片面截斷市場經濟理論對於自由的看法。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感理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他開宗明義地表示:
人再怎麼自私,本性裡還是存有某些道德原則,使人願意造福別人,也願意把別人的幸福當成自己的責任,雖然從中只能得到親眼目睹別人幸福的喜悅[8]
當亞當斯密提到看不見的手時,他只是想表達:當誠實的人為了自己的生計,誠實地生產與銷售產品和服務時,他同時已經為社會財富貢獻了心力,儘管這並非其本意。亞當斯密從未在書中提到,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刻意傷害別人的行為也對社會有益[9],換句話說,亞當斯密對於「自由」的想像也是包含積極與消極面向的。

結語

身為國企人,我想我們可能是(我們竟然是!)資本主義的最佳代言人;而且我也很習慣生活在充斥著跨國企業的社會裡,喝著Starbucks的咖啡、滑著iPhoneiPad、穿著Uniqlo的發熱衣、吃著金沙巧克力……,這些企業品牌幾乎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識別標誌,在全球形成一股同質性的消費文化體驗,這是事實。然而,若說資本主義是「有史以來共識程度最低的大眾文化」[10],這也是事實,因為就像Korten說的:「如果物質追求是人類的主流價值觀,那麼資本主義就不需要每年花四千五百億美元在全球推廣這種文化,也不會有那麼多廣告訊息和影像明明是要鼓動我們的物質慾望,卻還得訴諸我們為人接納以及對愛和接觸大自然的渴望。」任何主義、任何制度,一定都有其長處與短處;對於資本主義對社會帶來的影響,礙於自身學識的貧瘠,目前的我不宜武斷地去進行全面否定。商業的力量是很大的,尤其在於帶來風氣、改變地景的面向上,真可謂是社會活力的展現;除此之外,假設企業自覺夠強,是可以發揮商業的理想性,為社會帶來積極、正面影響的!撰寫這篇blog,主要是釐清「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及「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三者的關係與異同,所傳達的訊息很簡單,即:「資本主義」不等於「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也不等於「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則為「資本主義」的衍生物。

Korten把市場經濟捧得很高,但是〈自由〉一文卻告訴我們不能忘記現實世界的市場有其邊界,否則市場經濟也只是支失了準度的箭,射不中美好未來的靶心。




[1] 本書英文原名:The Post-Corporate World: Life After Capitalism,作者為David KortenStanford商學院博士班畢業,曾於Harvard Business School執教五年半,並為Living Economies Forum (formerly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Forum)的創辦人兼主席。

[2] 在此意識形態一詞並不具有負面意涵,主要是用以表示一種信念的系統性叢結,它集合了眾多思想家的精華,規定了理想秩序的見解,通常包括對於人性、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係、經濟與政治的關係、以及政治目標、行動綱領等相當明確的說法,作用在於推廣某種信念及行動綱領,具有一種超乎個人格的普遍化力量。(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頁10。台北:聯經。)

[3] 「古典自由主義」(Classical Liberalism),又稱為「放任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或「經濟自由主義」(Economic Liberalism)。

[4] 在我看來,「自由市場資本主義」 (Free-)Market Capitalism)與「資本主義式的市場經濟」((Free-Market) Capitalist Economy)兩者所指涉的應該是相同的事物,差別只在於所強調的重點不同:前者主要是在講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作為形容詞描述這種資本主義的特性;後者則是把焦點放在經濟制度上,而以資本主義為其表現特徵。同理,吾等也可製造出Market Socialism= Socialist EconomyMarket Liberalism=Liberal Market Economy等複合名詞。

[5] 《企業理想國》,頁57

[6] 市場理論的假設條件(《企業理想國》,頁57-58):
  
一、買方和賣方必須規模夠小,不足以影響市場價格。
  二、所有參與者必須能夠取得充足的資訊,不能有暗盤交易。
  三、賣方必須擔負所賣產品的一切成本,並將成本反映在售價上。
  四、投資的金額必須限於國內,國與國之間的交易必須收支平衡。
  五、儲蓄必須用於創造生產性的資本。

[7] 《企業理想國》,頁91

[8]   原文:“How selfish soever man may be supposed, there are evidently some principles in
       his nature, which interest him in the fortune of others, and render their happiness
       necessary to him, though he derives nothing from it, except the pleasure of seeing it.”

[9] 《企業理想國》,頁220

[10] David Korten引述歷史學家William Leach的言論(《企業理想國》,頁48)。

留言

  1. 有一本書的內容有敘述如何達成理想國的條件,下面的書可供參考~
    我的經濟理想國: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3609
    想知道貧富差距形成的原因?這本書提供徹底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案,人類將不必再為了生老病死而擔憂,進而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

    我的經濟理想國 好書推薦 值得一讀 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實現均富世界 人人有工作 生活沒煩惱 永續繁榮 世界大同 禮運大同 桃花源 原富 亞當斯密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凱恩斯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