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履斯土.2015首爾紀行

這次的首爾之旅,打破我對於韓國的無知以及關心不足,體認台韓兩國不僅踩著相似地民主發展步伐、創造過類似地經濟奇蹟,韓國過去所受中國文化影響之深、台韓在近代史上共同經歷的數次歷史時機更是好幾次都讓我訝異於韓國與台灣的親近;除此之外,走在首爾的街頭,感覺更多的是一份似曾相似,尤其當稍微掌握都市區位後,首爾之於台北的地景,最大差異或許在於文字,不然就不會如同某些網路遊記所言,去韓國沒有出國的感覺,因為就連街上叫賣的模式都如此令人熟悉。
撇除影視娛樂層面的韓流文化,台灣的政府及主流媒體在觸及韓國時,多半著眼於台韓經濟上相互競爭的脈絡中,無形中也就加深大眾對於韓國的對抗心理,缺乏對韓國社會更公允、全面的理解與分析。就像此次首爾行,與韓國友人聊到,台灣政府每每都以韓國和中國經貿上的快速進展來恫嚇台灣人民,希望能夠加速與中國的經貿協議,然而友人笑了笑,卻說其實韓國內部也有許多反彈的聲音,覺得政府簽得速度太快,沒有做好完整的配套措施,降低產業的衝擊。而就財閥的問題,友人也曾表示他們一直很羨慕台灣的中小企業活力十足,鯨魚跟蝦米的比值不會像韓國那麼巨大。是以,台灣與韓國,良性競爭是好的,但是競爭之外也要對彼此社會有多一分瞭解;面對歷史之母,台韓或許可謂兄弟之邦!

假設在1970年以前來首爾玩
假設在1970年以前來首爾玩,那麼我應該完全看得懂韓國的街上的招牌、出版的報章雜誌,因為以韓文全面取代漢字作為書寫系統是近代民族主義之下的產物。根據成大蔣為文教授的整理,北韓自1949年起全面廢除漢字的使用,而南韓也在1970年起全面廢除漢字。再搭配蔣教授所引述的韓國學者Yi Sok-chu的研究(見下圖1),可明顯看出韓文的崛起與漢字在韓國的消失也不過是20世紀才開始的現象,無怪乎在韓國近史館(National Museum of Korean Contemporary History)的文物──三一獨立宣言書(圖2)、對日抗戰聲明書(圖3)、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圖4)、光州事件報導(圖5)──都還可見漢字的蹤跡。

  


當代韓文(或是諺文),乃朝鮮王朝世宗大王在位(14181450)時,為了提高人民識字率而發明[1]。然而二十世紀前,漢字在東亞的使用情形與地位就如同中古歐洲時期各西歐國家均使用拉丁文為共通語文一般(蔣為文 (2010),轉引自Norman (1988)),推行方言並不利於士大夫階級既得利益的延續,也與大中華意識背道而馳[2],因此諺文一直都沒有取替漢字成為朝鮮的文字。

十九世紀末,除了西方各國對於韓國海域的侵略,1876年《江華島條約》使日本取得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迫使朝鮮淪為半個殖民地,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更使韓國進入35年的日本殖民時期。1919年以來民族自決的風潮,使得朝鮮民族開始將諺文視為自己的文字,二戰後隨著韓國的獨立,諺文逐步取代漢字地位而成為官方文字,也成為當今韓文的社會現實。
值得補記的一點是,南韓對於是否保留漢字雖存在爭議,雖然1970年後政府明文禁止使用漢字,但是近來隨著中國熱,以及為了使下一代能夠與韓國歷史進行連結(否則韓國人根本看不懂古蹟、文物的漢字),韓國教育部將自2018年起推動小三以上教科書漢韓並書的政策。(文末附件附上韓國漢字政策大事紀,能夠更為清楚地認識南韓漢字政策的變化)

歷史上的佛教,當代的基督教
6這尊帶著微笑沉思的悉達多太子,是韓國的第78號國寶──半跏思惟像,鍍金青銅材質,鑄成於六世紀晚期的三國時代(高麗句─百濟─新羅),旨在再現佛陀尚未出家前的思考形象,是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Korea)內的代表性文物之一,被陳列在專屬的小展覽室;而因其托腮沉思的姿態,導覽員不忘提醒大家這尊雕塑可是比羅丹的沉思者更早的作品呢!
6
參觀國立中央博物館看韓國人如何說現代以前的故事,除了對於韓國上古時期的一些文物感到不熟悉之外,六、七世紀以來的代表性文物基本上跟中國同一時代的代表性文物是相仿的,譬如說唐代的佛像,宋明的瓷器等,可見朝鮮受中國文化影響之深。換句話說,如同漢字對於東亞文化圈的影響,中國文明作為一種強勢文化確實有效輸出其文化影響力,包含在中國蓬勃發展的外來文化,如佛教自372年即由中國傳入。
不過,今昔對比之下一個有趣的社會事實是:雖然博物館裡所展出的宗教性文物都是以佛教文化居多,然而根據南韓2005年人口普查結果,當今韓國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占29.2%(新教18.3%,天主教10.9%),約有1370萬人,而佛教徒以1100萬人22.8%居次[3]。然而今昔的差異,其實也是短短幾十年間的事情。
如何解釋基督教對韓國的影響,英國《經濟學人》週刊記者Daniel Tudor在他的書《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中梳理出至少五點歷史性因素:(1)十九世紀末第一批新教傳教士為了將傳教範圍擴及普羅大眾,將《聖經》翻譯成諺文。(2)基督新教教會創立多所學校[4]、醫院,不僅在傳播宗教上扮演關鍵角色,也令人們相信新教是帶動進步與現代化的火車頭火車頭。(3)日本殖民時期韓國獨立運動者有很大一部份都是新教徒。(4)韓戰重建時期的美援[5]也深化新教的正面形象。(5)相對於共產主義,新教被視為一個親資本主義的宗教。因此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韓國信仰基督教的人數激增,成為新的社會事實。

台韓兩國對日本殖民時期的評價
高中畢業之後,其實也只記得清廷在《馬關條約》中將臺澎割讓給日本,早已忘了這紙條約第一條──確認朝鮮國的獨立地位──也確確實實地牽動了韓國的命運。由於中國已白紙黑字簽下中止中國朝鮮的宗藩關係,日本帝國力量似乎就有藉口介入朝鮮,使其在1910年被迫簽下《日韓合併條約》,同台灣成為日本殖民主義之下難兄難弟。
雖然都是殖民地,但台韓兩地對於「日本殖民時期」這段歷史的評價不盡相同。在台灣,我們批判日本殖民時期對主權的侵略、對台人反殖民抗爭的武力鎮壓、皇民化政策與慰安婦的苦難記憶,但同時,我們對於該時期日本人所留下近代教育、警察、司法等制度,以及鐵路、銀行、郵局、電信、醫院等基礎建設也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因此我感覺對於台人而言,「日本殖民時期」在功過相抵之間似乎更接近一種事實性的陳述。但是這次在韓國,不管是在景福宮(韓國的紫禁城)、博物館聽講解,或者是與友人的談話,人們在觸及日本政權在韓國的時期,都很明確地強調「殖民」兩字,語氣上或強或弱因人而異,但似乎都帶有那麼一點點苦味,尤其許多傳統建築與珍貴文物都在那段時期被日本政府摧毀或奪走使得韓國人普遍對日據時期感到憤恨,也因此,友人說韓國人普遍都會覺得自己的國家沒有好吹噓的景點,對於韓國被外國人視為購物天堂算是聊表安慰。至於幫助韓國的現代化功臣?如果參照上一大段基督新教對韓國的影響分析,韓國人應該會把這一票投給美國吧!
看到左邊現代化的首爾車站連接著LOTTE OutletLOTTE Mart、右邊酷似台中火車站的舊車站轉型為藝文表演場館(圖7),很自然地就令人聯想到這是否就是官方對於台中火車站的未來想像。所以想請教友人在商業化氣息濃厚的韓國,對於「傳統」建築是否有怎麼樣的保留與轉型計畫?友人的回覆才讓我驚覺我們對「傳統」兩字背後所涉及的歷史縱深原來這麼不同。由於台灣的歷史太短,所以日本時期所遺留下的建築就可以被評定為古蹟;而對於韓國人來說,所謂的「傳統」,應該是日本殖民時期以前的那些建築,日本時期的那些建築可能並不是第一個會出現在他們腦海裡的東西,當然,這也怪我太直接把台灣經驗嫁接到韓國身上,忘了回到韓國的歷史脈絡來調整用詞,雖然意外遇見令人小驚喜的盲點。(不過從台灣主體性角度出發的傳統建築到底應該是什麼?)
圖7

小結
本篇泰半是在參訪韓國中央博物館與近代史博物館時的所思所感延伸的事後學習,嘗試捋順的內容頗為基本,實也暴露了我對於韓國社會脈絡深度及廣度的缺乏。參觀的當時,同行的美國朋友不解我為何不時對展覽櫥窗點頭、微笑、或發出「哼~」的聲音,實在是因為韓國史有太多地方與腦中既有的台灣史及中國史的記憶相疊合,每每令我感覺閱讀韓國史──特別是近代史──簡直就是在複習台灣史啊!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博物館內史料的閱讀並沒有/無法端詳出韓國特有的社會問題,譬如用Tudor的話來說,具韓國面貌的資本主義,也就是財閥資本主義,尤其當我們以「漢江奇蹟」來為1960-1990三十年留下註解,而這點應同樣適用於台灣。
三月中旬的韓國行腳雖然只待在首爾,但仍頗富教育意涵。許多的機緣成就了此行美麗的會面,再續或五年前或兩年前的情誼。In terms of learning, it seems like ALC is still changing my life!


附件:韓國漢字政策大事紀(蔣為文 (2010),董思齊 (2014)
1948  首任總統李承晚公布命令所有政府公文須用韓文書寫,必要時可暫時增列漢文於旁。
1950  為限制漢字數量,教育部公布1,200個日常用漢字及1,000個學校教學用漢字。
1955  教育部公布命令所有日常報紙、雜誌、書籍等均和政府公文一樣須採用韓文書寫,但源自漢字的專有名詞得以在韓文後面增列漢字原文。
1968  總統朴正熙公布廢漢字的五年計畫,隨後又改為二年計畫。
1970  漢字完全從政府公文及學校教育裡消失。
1972  教育部規劃1,800個漢字作為教育用途。
1975  容許中學教育的教科書出現漢字。
1991  高等法院允許2,854個漢字作為個人的姓名。
1992  將國、高中漢文科目自必修轉為選修。
1993  將漢文排除自大學修學能力考試科目之外。
2000  漢文與第二外國語一同成為2001年度大學能力測驗考試選擇科目。
2008  歷屆國務總理共二十名連署向青瓦台提出「小學漢字教育呼籲建議書」。
2009  在「2009修訂教育課程」中、小學泛教科學習主題中加入漢字。各個學校則在創意體
     
驗活動時間中,加入漢字教學時間。
2014  教育部表示,自2018年起,將推動小學三年以上教科書中並列韓文與漢字。



參考資料
蔣為文,2010,〈《訓民正音》語文政策與韓國文字之崛起〉。《台灣國際研究季刊》6(4): 53-69
董思齊,2014,〈韓國消除『漢字文盲』教育計畫背後的多除焦慮〉。《知韓識韓不哈韓,比較研究為台灣》部落格。http://heisdsc.pixnet.net/blog/post/251539069-%E9%9F%93%E5%9C%8B%E6%B6%88%E9%99%A4%E3%80%8C%E6%BC%A2%E5%AD%97%E6%96%87%E7%9B%B2%E3%80%8D%E6%95%99%E8%82%B2%E8%A8%88%E7%95%AB%E8%83%8C%E5%BE%8C%E7%9A%84%E5%A4%9A%E9%87%8D%E7%84%A6
Tudor, Daniel著、胡菀如譯,2013,《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台北:聯經。(Tudor, Daniel
(2012). Korea: The Impossible Country. Vermont: Tuttle Publishing.
周婉窈著,2014,《少年台灣史》。台北:玉山社。





[1] 李世宗於1446年頒布《訓民正音》,其中談到為何創作諺文:「國之語音 異乎中國 與文字不相流通 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 予為此憫然 新制二十八字 欲使人人易習 便於日用矣……」。

[2] 李朝的集賢殿副提學「崔萬里」曾上疏反對世宗推行諺文:「我朝自祖宗以來 至誠事大 一遵華制 今當同文同軌之時 創作諺文 有該觀聽 儻曰諺文 皆本古字非新字也 則字形雖倣古之篆文 用音合字盡反於古 實無所據 若流中國 或有非議者 豈不有愧於事大慕華」

[3] 另外40%左右的韓國民眾是沒有特定信仰的。

[4] 譬如培材男子高級中學、梨花女子大學、延世大學等。

[5] 韓戰對韓國影響甚鉅,造成南韓三分之一的人口無家可歸,孤兒在街頭徘徊尋找食物,GDP遠低於一百美元,國內的重建工程主要依靠美國為首的外援才得以進行(Tudor (2013))。

留言

熱門文章